聖堂建築特色

聖安德肋堂室內設計 白基蘭修女( 主徒女修會) Sr. Michelangela Ballan, PDDM

聖堂建築群

聖安德肋堂建築群,很配合周圍的都市環境。這裡人口稠密,商住大廈林立,其他的公共設施也不少,因此,堂區有很大潛力發展成社區生活的重要中心。

聖堂前有一道平易的階梯,一邊種了綠色植物,另一邊有幼稚園校舍,把聖堂前的空地環抱起來。這聖堂前庭十分重要,它是堂區團體彼此交往的場所,是培養共融的綠洲。

聖堂入口有門廊,貴串整座聖堂建築物的不同部分;最重要是通向一樓:舉行禮儀的聖堂,並通向地面堂區辦事處\培育室\慕道室\會議室及禮堂等。





聖堂正廳

聖堂正廳呈四方形,其四邊象徵神聖的完美,亦代表幾何空問的基座。古代許多神聖空間,都是四角形的,包括祭台\廟宇\城市等。這方形又被圓形圍繞,天(圓)地(方)相結合,反映出天地共融,是宇宙之象徵,又是圓融的概念。如此,聖堂富有釋奧和象徵作用,邀請我們擔仰基督、與他相遇。這聖堂的設計,要表達出參禮信眾作為信仰團體的真面貌,彰顯出這團體首是一個共融的教會:天主的子民,更是按聖統組成的團體 。

我們堅守以上原則來設計這聖堂。先從聖堂地板的鋪設開始,就以不同高度和通道,來標誌聖堂的不同部分;尤其聖堂中央通道的圖案,結合著方形和圓形的幾何圖形,當中的蓮花,象徵人的出生及重生,迎向充滿恩寵的生命。

走往祭台之通道上的圖案,使己受洗者記起洗禮的水;這是他們藉聖神而重生的象徵。那些藉洗禮而重生的人,在主基督慈愛的引領下,走到祭台前,領受永?生命的食糧,並在塵世旅途中,不斷於基督內生活及成長。

祭台

察台是聖堂的「焦點」,同時是整個禮儀舉行感恩祭宴的地方。我們的祭台略高於地面,四周有足夠的空間,方便主禮舉行禮儀,並讓參禮信眾更容易把注意力集中於祭台。

這祭台是用一整塊石頭雕鑿而成,盡顯穩重的質感。祭台正面的「粗刻」,以至整個祭台,都標誌和展現:由「基督肋膀流出了血和水」的救恩事件;這象徵著聖神在教會內,藉聖事而體現的救恩力量。信德使我們領略到基督在祭台上,徹底奉獻自己,成為我們的救主;這正是所有愛情的典範。

這祭台、讀經台、主禮座位和洗禮池,都是用「耶路撒冷黃石」所鑿成的。

讀經台

讀經台設於靠近信眾的位置,成為司祭席與信友席的連繫點。讀經台由整塊石頭鑿成,把讀經員三面環抱,相稱於宣讀聖言的穩重空間。

讀經台細密的淺浮雕,令人聯想起聖神(風)的吹拂和通傳,吹動著象徵教會的小船;這小船乘風破浪,衝破邪惡,成為人類與救恩邂逅的地點。

宣讀聖言是為了使人類得救;這由讀經台浮雕中捕滿魚穫的網表達出來。聖安德肋和他的兄弟伯多祿都是漁人的漁夫。伯多祿的船遂成為教會的象徵,是宣講真理的根據;聖安德肋正是這真理的特別見證。

 

主禮座位

主禮座位也是一個焦點。它以簡潔和不誇浮的方式,表達主禮者的領導職責和服務。主禮的位置,不論在視覺或聽覺上,都要有助於主禮者主持禮儀。本聖堂的主禮座位,配合整座建築物的基本線條,其特色是指出主禮的職務,正是「非以役人,乃役於人」。

   

聖體櫃設於聖體側廳

保存聖體的地方,與舉行感恩祭宴的地方,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焦點。保存聖體的聖體側廳,也應該在「建築」上,顯出它的重要性,且應設在當眼之處,適合朝拜聖體和個人祈禱。聖體燈是唯一規定必須的,以表示尊敬和提示聖體的臨在。

本堂保存聖體的聖體側廳,由一道飾以彩石鑲嵌畫的牆壁,及置於該牆壁中央的聖體櫃組成, 是「天主臨在的標記」。彩石鑲嵌畫中央,描繪著「愛情」的奧秘,如一團「烈焰」,向四面八方擴散,充盈環宇,同時驅散「陰暗的邪惡」。聖體櫃以人手打造的黃銅浮雕造成,並在四周鑲嵌彩石。聖體櫃可穩妥地存放聖體。

   
信徒之路

聖安德肋堂,配合著將軍澳的山和水而設計,在入門的牆壁和水池旁,描述了聖安德肋宗徒蒙召的故事,包括「耶穌」邀請他到「主」的住處看看吧!然後,安德肋又把「耶穌」介紹給他的弟弟伯多祿(若1:35-42)。隨著漸進階梯式庭院的第一級,描述耶穌增餅的奇蹟中,聖安德肋把那獻出五餅二魚的兒童介紹給耶穌,讓耶穌使眾人都得到飽飫。(若6:1-15)
    順著山勢,按照若望福音,安排了耶穌的逾越之路,包括
--耶穌山園被捕
--伯多祿否認耶穌
--耶穌受審(若18:28-40)
--看,這個人(若19:1-16)
--耶穌背負十字架(若19:16-17)
--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(若19:18-24)
--瑪利亞和若望立於十字架下(若19:25-37)
--耶穌下降陰府(若19:38-42)
在耶穌的十字架傍,站著他的母親和他母親的姊妹,還有克羅帕的妻子瑪利亞和瑪利亞瑪達肋
     各位來到聖堂的朋友,請聽這番信仰和救恩的話。設想我們來到了那座山上:在那裡,十字架和死亡成了光明和生命的許諾。一開始,我們看到耶穌的邀請,繼而是耶穌內的愛與信德的奇蹟。他的仁慈和泛愛眾生的表現,引我們來到了革責瑪尼山園,去體驗他所受的考驗,直至發現復活的基督已不在墓中。

一陣屬靈的氣息讓我們振奮起來,仿佛聽到保祿宗徒對格林多人說的話:「在勝利中,死亡被吞滅了。死亡!你的勝利在那裡?(……)感謝天主賜給了我們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所獲得的勝利」(格前15:54-57)。
   
(一)請看天主的羔羊(若1:40-42)
在這幅一望無際的美景中,只見耶穌展開雙手,歡迎聽他召喚而來到他跟前的人。他們戰戰兢兢的拋下漁船,逐步向他走來。碧綠的湖水和蔚藍的天空,令這畫面浸淫在一片祥和及奧秘裡,一切盡在不言中。門徒朝著師傅走去,心中頓時感到莫明的平安。他們愈接近耶穌,看到他的慈顏,他們的倦容便煥發起來,心靈得到舒暢,樂於接受教誨,並下定決心要追隨他。耶穌整個人散發出光芒,使一切變得清晰明亮,讓這些誠心仰望他的人,雙眼流露出果斷的勇氣。 遠處還有別的漁船和群眾,他們也靜候自己的時刻;主耶穌不斷的召叫……他也叫了你和我。

安德肋對伯多祿說︰「我們找到了默西亞。」他遂引領他的弟弟伯多祿到耶穌跟前。從這一刻開始,他們就放下漁網跟隨了耶穌。這正是伯多祿和安德肋的經歷!他們就是這樣跟隨了耶穌!沒有半點遲延或耽擱,毫不猶疑就立即跟隨了他。 這是何等困難的事:放下我們的身份,捨棄我們所建立的一切,離開那純人性的「聖殿」。

耶穌對跟隨他的人說︰「你們找什麼?」

我們找什麼?耶穌的話清晰明確:他要我們度一個新生活,他要作我們的聖殿,讓我們在他內得到蔭庇,找到生命的意義:唯獨他是絕對而確實的。

耶穌對西滿說:「不要害怕! 從今以後,你要做捕人的漁夫!」
(二)五餅二魚(若6:1-13)
翠綠的山巒和蔚藍的天空,散發著一股氣息,襯托著無限和神聖的臨在。 耶穌全神注視著這個小孩子,對他流露出深切的愛意,群眾歡呼聚攏而來,也不能擾亂他心中的寧靜和專注,形成一幅美妙及和諧的景像。

耶穌不願無中生有,他需要那五個大麥餅(大麥造的麵包是窮人的食物,不及小麥造的可口和富營養)。他用這些窮人吃的麵包,餵飽了坐在草地上的五千人。 所需的只是這麼少的東西(一點愛心和憐憫,少許物質財富,一點樂於助人的精神,少許時間),便足以讓大家克服饑餓——包括靈性上的及肉體上的饑餓。 畫中前景的耶穌宛如一位善牧,在山嶺上餵養貧苦的民眾。那位純真的孩子充滿天父的慷慨,樂於以自己的「虛無渺小」,來餵飽到那裡的大夥群眾。 這實在是個分甘同味的奇蹟,足以救助所有的人。這是傳道者作籌算時,必然會遇到的挑戰。聚在那裡的群眾衣飾各異,各有不同的期望,但大家都想看到耶穌和感受他的愛。
(三)山園祈禱(若18:1-11)
這畫面出現了幾個重要角色,當中的人物和色調,令這幅景象顯得格外動人和意義深長。耶穌仰首跪著,甘心接受一個看不清的奧秘。離此稍遠,幾個怠懶的宗徒,代表著迷失、無動於衷和膽怯的人類。他們背後黯然發紫的天色,正好象徵人類身陷罪惡的處境。 降來安慰主耶穌的天使,有一雙粉帶著藍光的大翅膀,映照著那被罪惡染得通紅的黑夜。前景的橄欖樹,綠葉婆娑,生氣勃勃,形成這畫面的框架,好像要為耶穌留出一片恬靜的角落。

耶路撒冷的革責瑪尼園中,有幾棵兩千年的古老橄欖樹,樹葉在微風中沙沙作響,好像是要告訴我們,耶穌受難前夕在山園祈禱時所發生的事。他如常人一般,在面對死亡的威脅時,表現得「極度恐慌」。他向那位看似緘默不語和遠離他的父熱切懇求說:「父啊!你如果願意,請給我免去這杯罷!」 耶穌在考驗中輾轉掙扎,在他身上,我們看到整個人類的經歷,體驗到天主靜默不語和劇烈痛苦的黑夜。正為了這原故,我們可以說,耶穌要繼續受苦,直至時間的終結。我們在他的臉上,也找到了我們的容貌,淚流滿面,悲痛憂傷。但耶穌在這黑暗時刻的掙扎,卻沒有令他意氣闌珊而失望,反而全心信賴父和他奧妙的安排,說:「但不要隨我的意願,惟照你的意願成就吧!」就在這刻,一位天使顯現出來安慰扶持他,助他面對艱苦的考驗,同時也是來幫助我們克服誘惑,完成人生的路途。
(四)伯多祿否認耶穌(若18:12-27)

人的差役這幅畫展現伯多祿兩個截然不同的情景:一邊看見他在火堆前,因使女的質詢,而戰戰兢兢;另一邊,見到他因否認了耶穌而哀傷痛哭。

畫中情景的戲劇性,透過色調的改變——由熊熊火光轉成一片蔚藍——顯得格外明確。公雞的出現舉足輕重,而且清晰可見,因為牠要使人記起主耶穌的話。

我們看見大司祭的僕人和婢女,正在生火取暖,二人都認出伯多祿來,他那時也坐在火堆旁取暖。他們指證他是耶穌的門徒,伯多祿卻為了自保而否認了,但站在高處的公雞啼起來,牠的啼聲像響雷刺透了伯多祿的心,使他記起耶穌的話:「雞還未叫以前,你要三次不認我。」

大司祭府庭院的火光,間歇地劃破寒冷的黑夜。圍坐在火堆旁的人,把手伸向火焰,他們的臉被火光掩映著。伯多祿在這情景下被人認出,令他感到困惑,不知所措。這火光不僅照明了他的真面目,也揭露了他的可憐、軟弱、自私,及對輿論的畏懼。數小時前他曾聲稱說:「即便眾人都要跌倒,我卻不然(……)即使我該同你一起死,我也決不會不認你」(谷14:29,31)。

如今他竟冷言否認說:「我不認識你們說的這個人。」這一幕並不因他的否認而結束。那一夜,耶路撒冷夜闌人靜的氣氛,被一個叫聲劃破,尤其劃破了伯多祿的心靈,那是一聲響亮的雞鳴。懺悔的淚水從宗徒的眼睛奪眶而出,因為他想起了耶穌某天在加里肋亞曾說過:「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,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」(瑪5:44)。他深信,即使在被出賣的這天晚上,基督仍會愛他和寬恕他。

(五)耶穌受審(若18:28-40)
好一幅輪廓和色調分明的情景,同時亦充滿暗示和怕情。

我們來到了總督府,羅馬首長幾時到耶路撒冷來,便是住在這裡。群眾在外面等候叫囂,要求判處納匝肋人耶穌死刑。總督府內所發生的事,在世界各地無數黑暗的監獄裡,以多種不同的方式,不斷重覆著——囚犯承受酷刑。耶穌受到士兵們的侮辱和毒打,其實他們在受害者身上,正發洩著自己的挫敗。

前一夜,耶穌被人連拖帶拉的送到猶太領袖前,在大司祭蓋法那裡,按猶太人的宗教法律受審。

然而,正是在他蒙受凌辱之際,在別人一連串的指控和誣捏下,基督鄭重地作出他唯一重大而榮耀的聲明。他提醒眾人,他們「將要看見人子坐在大能者的右邊,乘著天上的雲彩降來。」

這光耀的一剎那,照亮了整個畫面和那沉重和陰謀密佈的情景。

這燦爛的亮光清楚地把耶穌的威儀襯托出來。對於猶太領袖向他說的話,他絲毫沒有半點怕情;相反,高傲的猶太領袖和士兵,因耶穌所說的出人意表的話,而顯得害怕。


(六)看,這個人(若19:1-16)
按法律這幅圖畫分成了三個情景:耶穌站在中間,那判斷耶穌罪該受死的群眾(右),以及那洗手卸責的比拉多(左)。

這三個情景清楚分明,以不同高度的位置來區別,色調也由提出指控的人群開始,漸次改變。

最後,色調變成了陰沉的紫藍色,喻意比拉多膽怯畏縮,用洗手來逃避對耶穌的責任。

比拉多想盡一切司法手段,以免耶穌被判死刑,在這事上他更得到妻子的慫恿,可是他最後還是向群眾的壓力讓了步。 他成了奸猾的民眾領袖的犧牲品,更成了惡行的元兇。這都是由於他的膚淺,缺乏理性和判斷力之故,更毋庸說,他只會按人們高呼和不斷重覆的口號作出反應,對人們喊出的「釘死他!」不作他想或加以反省。 他受到原始本能的操控,而且嗜血和殘暴成性。

比拉多也在這事上遷就群眾,遂成了這彌天大罪的同謀共犯,承擔起決定性的責任。洗手的舉動,並不如他所想的令他置身事外,那只是偽善的舉動,不能為他下令要做的事作辯解。所以他犯了疏忽職守之罪,儼如直接行惡一樣。這樣,基督便象徵了掌權者直接或默許不義下的犧牲品。
(七)耶穌背負十字架(若19:16-17)
這畫面含有兩個主要色調——藍與紅——中間插入了兩個形像:耶穌和那沉重的十字架。這兩個色調漸漸淡出,更與周遭的環境融為一體。耶穌那輕柔的形像,散發出光芒,令沉重的十字架顯得輕巧,負荷變得甘飴。耶穌的的臉流露出徹底接納天主聖意及祂慈愛安排的決心,在前往加爾瓦略山的路上,一直支撐著他疲弱的身軀。

耶穌繼續前行,一路衝破那以緋紅色所象徵的黑暗,那令人懼怕的黑暗。

耶穌,他們把十字架放到你的肩上,要在城外把你釘在這架上。這十字架是何等沉重,它結集了門徒的叛離、人民的唾棄、領袖的狠毒、士兵的殘暴、群眾的易變和狂熱,他們數天前才把你像國王般簇擁著送進耶路撒冷。(參看Minke De Vries)

天主的審判針對我們雙手所作的邪惡——即我們因暴力、仇恨、不公義、輕視人類生命、死刑,以及一連串相反人類及其尊嚴和生命的種種罪惡;正是這些罪惡繼續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。

天主邀請我們作的,正是棄惡遷善的歸依,以免祂的審判臨於這個充滿血腥和邪惡的歷史。亞毛斯先知早已大聲疾呼說過:「你們尋求上主,才可生存!」(亞5:6)。主耶穌要求我們的,正是公義與仁愛,他的話鼓勵我們要選擇生命和幸福。


(八)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(若19:18-24)
聖殿的帳幔從上而下分開。十字架發出的光芒,照亮了整個畫面。至於那沉重的十字架,耶穌要在無數人的良心中,把它延續至世界的終穹。

如此,這眾人唾棄的酷刑和死亡工具,按照一個我們視為矛盾和難以接受的邏輯,竟成了最後勝利的象徵。茨冠圍繞著十字架的交叉點,在蔚藍的背景下,仿佛閃爍的鑽星;帳幔的白布垂在兩邊,擁抱著整個畫面,好像要告訴我們,天與地已聯成一體,把基督獻上。色調由上而下轉為紫黃色,而十字架呈現深紅色,令人自慚形穢。

路過的人詛咒、嘲笑、辱罵:「救你自己吧!」人們為何愛在軟弱無助者背後,以如此悖理的行為來自娛呢?甚至連那同耶穌一起受釘的罪犯,也以自己僅餘的氣力來嘲笑他。惡暗勢力的王國正在得勢,設法恃著自己的能力去挽留現狀。至於你,天主的羔羊,雖然心中痛苦萬分,依然全心服從天父的旨意。你打斷暴力遞增的形勢,堅決拒絕以暴易暴的行為,以免別人陷於盲目無知中。「父啊!寬恕他們吧!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。」的確,你樂於寬恕,因你慈愛的恩賜,當天就把那信了你的右盜,一次而永遠地迎接到樂園去,令那身為外邦人的百夫長,也不勝詑異。(參看Minke De Vries)


他們就在那裡把他釘在十字架上,同他一起另有兩個人:一個在這邊,一個在那邊,耶穌在中間。猶太人唸了, 因為耶穌被釘在十 字架上的地方離城很近,字是用希伯來、羅馬和希臘文寫的。於是猶太人的司祭長就對比拉多說:「不要寫猶太人的君王,該分了我的衣服,為我的長衣,他們拈鬮。』士兵果然這樣作了。
(九)瑪利亞和若望立於十字架下(若19:25-37)
東方傳統的基督被釘畫像,顯示基督已戰勝死亡。他整個人表現安詳,身軀修長,宛如安睡中。他雙眼半闔,暗示他已死去,但他的容光卻預示著復活。基督在架上保持著王者的威儀,正如金口聖若望所說的:「目睹那被釘者,我尊稱他為君王。」 這畫面呈現出被釘的耶穌,正安享聖父的光榮;他成了時間的主宰,這點可從襯托著十字架的白光,以及那圍繞在它四周的金光看出來。

十字架橫木的兩端,與宇宙無際的蔚藍色相接,時刻擁抱著大地四極,賜與世人救恩。

首位信徒瑪利亞,以及沒有因為害怕而跑掉的耶穌愛徒若望,成了初生教會的核心。基督臨死前把教會託給聖母,使她成為教會的母親,和一切信徒的靈性母親。 畫中的瑪利亞正接受主耶穌所賜與的苦難和恩寵,由基督那敞開的肋膀——這個流出血和水的「地方」——生產了耶路撒冷的新團體。所有從感恩祭獻和血而產生的團體,就是她最貼切的象徵。瑪利亞懷著慈藹和溫柔的態度,把手仰天高舉,好像要觸摸基督的肋膀,表出願意承受普世的痛苦和憂慮。 若望顯出一副虔誠收歛的神情,瞻仰著耶穌的聖容;他帶著一種神秘的哀傷瞻仰基督——與他心心相印。

瑪利亞和耶穌的愛徒,以及另兩位婦女,站立在十字架旁,其餘的門徒都跑掉了。耶穌臨死時,就在這樣一個初期教會的陪伴下,交付了靈魂。聖神由他那被刺開的肋膀,傾流出洗禮的活水和感恩祭中的聖血。耶穌的母親和愛徒,經他而彼此交付了給對方,在他們身上,我們也在廣闊無邊的共融中,成了他的朋友,而瑪利亞也就成了我們眾人的母親。連黑暗仿佛也被他包容了。這位天主子,亦即天主自己,在其人性內親嘗了人間地獄的滋味,即那仿佛天主不臨在的經驗。「你為什麼捨棄了我?」此刻,天父與聖子的聯繫似乎中斷了,以致耶穌發出了我們失望的疑問。可是我們聽到了另一句呼喊說:「父啊!我把我的靈魂交托在你手中。」深淵雖然短暫打開了,但瞬間即被復活的噓氣填滿。(參看Olivier Clement)

(十)耶穌下降陰府(若19:38-42)
這幅馬賽克畫提示了逾越三日慶典的深長意義:耶穌在逾越晚餐中自我奉獻,與聖周五和聖周六兩個情景完全隔開,這兩個情景被置於圖中的石拱範圍內。 畫中右邊有許多十字架,以紫色的背景襯托著,喻意我們眾人和每一個人都曾把主耶穌釘在架上。繼續有一個空間——稱為聖周六——在這「時間以外的」時刻,基督「下降陰府」,「天主的聲音響徹死亡的王國」。

畫中有一個立體錯視構成的大石,象徵耶穌聖墓,並有布條和滾開了的圓石。 聖殮布——圖中以一些布條代表著——是最難明瞭的信德奧蹟,同時也是光芒四射的無止境希望的象徵。

在死亡與復活之間,來了一位,且是那唯一的一位,帶著為人受苦受死的印記,走過這片「無人地帶」:「基督的苦難——人類的苦難。」 聖殮布給我們說明了這時刻,它給我們述說了人類和宇宙歷史中那獨一無二的中間時刻。在這時刻裡,天主在耶穌基督身上,不僅與我們分擔了死亡的經驗,更嘗到了停留在死亡中的滋味。

這幅馬賽克壁畫,中央飾有一道燦爛奪目的金光,凸顯和照射著由高天缺口降下的聖神。畫中一大片金色的部分,令人想到聖父的唯一聖生子所作的奉獻,也就是感恩祭獻及與我們的共融。接著的馬賽克波浪紋飾,展現出一片麥田,象徵天主神國在地上的發展。人而天主的耶穌——天主的智慧——就是透過這高天的缺口來到世上,以他的服務和徹底自我奉獻,表現出他的精神和大愛。 浸洗禮最能表達對基督死而復的個人信仰,以及信友決心「栽接」在死而復活的耶穌身上。

的確,在浸洗禮中,我們以象徵的方式,表達了悔罪者「與基督一起」死亡及埋葬,更在冒出水時,表達出歸依者的「重生」。

這裡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:愛竟滲透了「陰府」:我們即使身處人性最孤單的漆黑中,仍能聽到一個呼喚我們的聲音,找到一隻緊捉著我們、把我們帶出窘境的手。人之所以生活,皆因他能愛和被愛;如今,愛竟然也滲進了死亡之所,那麼生命已到了那裡。
( 十一) 天國在羔羊的婚宴中達至圓滿
聖堂前方的玻璃彩圖呈十字架狀,是要反映出「耶穌苦難聖死這唯一的救恩奧蹟」。 在這神聖畫像中,耶穌成了舉行這婚宴和慶典的「地點」,整個人類都被請來赴宴。的確,赴宴的人有不同民族的面貌和輪廓,以表達出普世人類都被召去領受救恩。

欣賞這圖畫的人即時發覺到:基督形像的中心位置——全被透進來的光線照得透徹,令他的衣服暉映,整個人好像散發出一道金光。 「大餐桌」上,放著感恩聖事的多種象徵:「那象徵不死不滅的石榴;象徵感恩聖事奧蹟的餅、酒和葡萄;象徵知善惡樹的無花果;象徵被選者的樂園和平安的橄欖。」

作為背境的藍天也有其「喻意」,讓人想到以下的話:「那無可言喻的美麗發出燦爛的光輝,在那玻璃海上閃耀發光。」這正好象徵那「沒有日落的日子」,並使我們想起耶穌不斷的邀請:「你們前來赴宴吧!」「亞孟。亞肋路亞!」

「我們全能的天主,上主為王了!」(默19:6)天主不會勉強人接受他統治為王,除非是人出於自願的愛:這正是羔羊婚宴所表達的象徵。

天主為王乃出自他的愛,隨時隨地接納人類。他的所作所為,全是為了激起人的自由,好回應天主的愛。正是為了這目的,天主在人類歷史中的行動,才變得如此容易感傷和不可思議:天主行動的珍貴,在於它不強求於人,而只希望人出於愛而自由接納。我們讚頌天主,正是為了他實踐了自己的統治為王:他的全能,在拯救我們這一行動上,已彰顯出來。

這行動的結果,就是令我們能與羔羊完全結合:主耶穌因了他的逾越奧蹟,把他的愛化成我們歷史中的事實。

這完美結合正好表現在羔羊婚宴的象徵中。「天主的眾僕人,凡敬畏他的,無論大小,請讚美我們的天主吧!」(默19:5)。這讚歌開端的「亞肋路亞」,被多番重覆詠嘆和增強,皆因一切蒙受天主慈愛者所感受的救恩,足以令他們堪當表達這頌讚。

他們都是天主的僕人,是全心信賴他的人,他們接納並贊同天主的計劃和方式。他們並非以什麼來換取天主的愛,只是絕對認同了這愛(「凡敬畏他的」)。他們在讚歌中是那些「無論大小」者:他們無論屬大屬小,在天主面前同為僕人:沒有尊卑之分。